博伊特勒書院 交換心得     林秉澤B0209113

博伊特勒書院--交換心得 106級 林秉澤 B0209113


 

  哈囉,親愛的生醫系學弟妹們(當然也歡迎敬愛的同級同學、師長,及學長姐們^^),我是應屆畢業生,106級的林秉澤。這次要分享的是去廈門大學(以下簡稱廈大博伊特勒書院的心得。雖然沒有實際的雙方交換,但我會說我是去廈大當交換學生的。整段旅程的回顧,我覺得是一趟很值得的學習之旅。在下文中,我會說明廈大博伊特勒書院的所提供的機會與特色、如何規劃去書院、該抱持怎樣的目的,以及我本身的建議和一些雜心得。

  第一,博伊特勒書院取名自2011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Bruce Beulter之名。書院提供給參加的大三、大四學生有機會到國外知名科學家或學者的實驗室做研究,此經歷可做為未來申請國外碩、博班的一份不錯的經歷。但能去的機會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要經過一連串密集的課程,以及不同形式而多樣化的考試評估,排名在前五或前七名的學生便有資格和得到一筆補助金去Bruce Beulter所在的美國德州西南醫學中心大學(以下簡稱西南)的任何實驗室做研究,資金為以月付給,為期六至十個月。對於中國的學生,廈大西南皆有給一定比例的獎助津貼;然而台灣的學生,目前只有西南會給,所以經費可能還要另尋管道而得。然而,這趟做研究之經歷是沒有學歷學位的但會有Bruce親筆簽名的書院證書),對於準大四生(即將升大四的大三生),可以當成是專題研究(或中國的學生稱之為畢業設計,在他們的學制裡,大四一整年是完整做研究的,沒有其他課程);對於畢業生(畢業的大四生),可以當成是去當研究助理或國外進修。另外地,前五至前七名之學生若要去西南之外的地方做研究,就不會得到西南的獎助金,儘管如此,當中國的學生可取得廈大的資金時,台灣學生仍可能無法取得廈大資金,不過還是可跟對方學校談妥是否資助,依不同的學校及實驗室教授而定。

  第二,書院的課程豐富,有大量的資源善加地被運用在其中。課程的種類不多,但每一個皆為四學分的密集課程(intensive course),包括遺傳學、免疫學、英文寫作+海報報告,和seminar,共16學分。基本上,在16周的書院課程中,前8周為遺傳學和英文寫作,後8周為免疫學和海報報告,而seminar大致每一至兩周一次。在seminar中,被邀請來的講者,皆為國外的學者,以歐洲學者居多,其次為美國澳大利亞的,如果有對某個講者的研究有興趣,便可利用此機會與其接洽,討論後續去其實驗室的可能性與相關資金事宜,例如書院第一屆的一位廈大學生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實驗室就研究,最後還成功申請到蓋茨獎助學金而直攻劍橋之博士班。然而,上述課程皆為英文授課,遺傳學由來自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法語校區的Dr. Véronique Kruys和Dr. Cyril Gueydan授課、英文寫作由台灣長庚大學的Dr. Scott C. Schuyler授課、免疫學由英文牛津大學的Dr. Jon Austyn授課,最後海報報告由新加坡大學的Dr. Marius Sudol授課(有趣的巧合是,Dr. 郁兆蘭與Dr. Marius以前就曾認識)。課程方面,內容新穎,例如遺傳學教的分生機制,如exon junction complex、spliceosome、mRNA control;課程也很全面,如免疫學的基礎和延伸的疾病,包括病因、治療法、預防醫學等。考試評分方面:包括筆試、口頭報告、海報報告、作業、書面報告,不同的課程要求不同。以上考核方式在長庚都經歷過,只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應當是可以應付自如的。另外,教授們其實都很強調課堂參與(class participation),他們希望學生們不只要問問題,有時還會把問題丟回給學生去思考,或老師不是很清楚,他們會先用他們有限的知識推理一翻後,最後還是仍會要求學生進一步再自己蒐尋資訊、思考而找到答案。若要相對應長庚的教授,最經典的或許就是Dr. Sebastian D. Fugmann在每一堂免疫課都會附的一張”asking question”的投影片,也是長庚生醫系每個帶seminar的老師都希望我們要做到的:不斷發問問題。

  第三,要申請這為期四個月的書院其實很簡單,就跟一般在台灣申請研究所一樣,簡章出來,根據其要求的內容,整理好自己的文件,最後掃描成圖檔,email至廈大,最後會親自由Bruce和課程教師群(faculty)線上面試學生。然而,為難的地方在於書院是上半年,也就是一個學年的下學期,無論是三下或四下去,都會犧牲掉一些東西,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例如大三下生醫系的課程很多,如微生物學,可能就要因此挪到四下再修,而大四下去的話,可能就會犧牲參加學士論文或去生技公司實習的機會。所以,有意願前往書院學習的學生,要在生醫系和書院之間衡量自己的喜好、目的、想有怎樣的收穫等。依我個人的經驗,想要同時成功地參加書院,又能完成系上規定的學程,亦即可順利畢業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發育與幹細胞學程」或許其他學程也可,但我不清楚其他的狀況。當然,希望出發點是因為對此學程有興趣,而不是純粹地為了參加書院而選此學程。發育與幹細胞學程的課程選擇多,很多是系上的選修課、甚至暑假也有課可修,另外即使學碩合開的課,大四上一樣可以上到很多課,可以順利修完學程,並在大四下無後顧之憂地去書院學習。在此,女生是可以直接申請提早畢業,或也可以申請出境學習;但是男生一定要申請出境學習,目的是為了保留長庚大學學籍,而不會因為在學緩徵資格被消滅而要被徵招去當兵。

  第四,若有志於直攻Ph.D.的學生,是可以思考這個書院的機會。書院是由廈大生科院Dr. 韓家淮(曾為Beulter的博士班學生)與Beulter合創而成。而廈大長庚一向有學術上的學生交流,所以Dr. 羅時成便幫長庚大學生醫系的學生爭取到這個機會,可以前往書院學習。目前,台灣只有長庚大學有機會,所以這是身為長庚生醫系學生的優勢(privilege)。並且去參加書院的學生,不用繳交長庚的註冊費,也不用付錢也廈大,只需要住宿費而已。最重要的是,卻可以享受到國外老師的師資,享受如菁英班的上課模式或環境,以及聽到由眾多國家千里迢迢飛來廈大的學者在seminar上分享研究成果。或許,也不是那麼絕對的目的性,一定要爭取到甚麼資格,但在去廈大書院的過程中,能增廣見聞、開闊視野,就是值得了。

  第五,看到前四點提到的書院課程特色與運作模式,想去的學生,我會提供一些建議,包括一些能力與態度的觀點。由於是因英文授課,英文和科學的知識本身,都是極為重要。所以建議前去之前,能把自身的英文能力提升至一定的程度,可以利用多益、雅思,或托福等以留學英文考試目的為導向或達成英文畢業門檻去準備英文(可以在大三或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準備);科學的部分,就遺傳學和免疫學為言,內容有非常新穎和前衛的,但也有些跟長庚曾教的重疊,所以去之前也可把以前教過的東西複習一翻。另外,課程皆是利用ppt來授課,教授大部分會先把ppt上傳至雲端,學生可載下先預習,所以在課堂的進行中,對於全新的東西並不會是完全的陌生,或聽講後,能了解自己不懂的點在哪,進而詢問老師。所以,當你能認真聽課的時候,有很大的可能是你仍聽不懂,可能是因為語言或科學:英文的聽力或歐洲老師的口音,或本身對此科學知識的不熟悉,便無法了解狀況。所以要避免以上,可以再去書院之前,好好充電自己,提升戰鬥力,並在書院學習的時候,做好預習這件簡單但做起來不簡單的事。另外,此次與我前往的廖子傑同學,曾與我分享他在長庚收穫最大的課程是seminar,因為他學到作者的實驗技巧、實驗目的等,以及其是否符合邏輯和反向的思考等。」「並重,有了以上的知識和思考力,就可以在書院中挑戰老師和同儕,例如勇於舉手發言評論一篇期刊論文,老師的lecture內容,或同學們的ppt oral presentation等,並不是去雞蛋裡挑骨頭,也不是為了問問題而問問題,而是爭對自己不懂得或某些對方漏掉的地方而提問。

  最後,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博伊特勒書院在2015甫成立,本來可以參加第一屆的書院交換活動,但礙於當初已接iGEM比賽,而且大三下有許多重課,包括系必修和學程的眾多選修課,所以我便放棄去書院。而在大四知道大四的學生也可以參加之後,我便有第二次機會,於是我就把握住而去。剛到書院時,還滿不能適應,不是因為環境諸如吃住等,而是面對同儕的壓力,也就是我書院的中國同學們,大部分的他們皆滿有反應的(responsive)、有進取心的(aggressive),和具有競爭力的(competitive),畢竟他們是經書院篩選出的「學霸」,雖然他們有些人謙稱自己為「學渣」。而在這樣的菁英班環境中,學生們都會舉手問問題,非常地積極,會問問題的同學就看似(或真的)是很厲害的學生或同學,而不問問題的人可能(或不是)才是不懂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我還在想該不該問某個問題時,別人就已經劈哩啪啦地詢問老師問題而討論起來了。在大家都很強時,壓力是很大的(或許我不該有這種情緒;我本身也不預期我有這種情緒,但卻發生),但是Dr. Scott告訴我,要去接受並適應這樣高張的競爭環境,認認真真體驗它,撐過了,經歷與成長就是你的了,你也才可以知道自己能有多堅強。最後,在漸漸與他們較熟識之後,我才比較適應與開心而無憂地與他們建立起友誼了。並且知道他們也是一群平凡但非常努力地追求自己夢想的學生而已,並且經過交流後,發現許多如求學經歷的不同、用詞和價值觀的不同等,這些有趣的差異是挺有趣的。而書院的同學有8.9成的同學都在考托福和GRE。

  另外在開闊視野上,因為後半段(免疫學)的課程非常繁重,大家都非常拼命地念書,有時候會有矛盾的心思,在一直往前衝的同時,也好想駐足停留某地半刻欣賞沿途的風景;但很慶幸,在書院的前半段(遺傳學部分),課業沒那麼繁重時,有去廈門市區走走,並在清明假期去香港玩,香港的心得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很慶幸有這些旅程。另外值得一題的是,學生將有機會帶領每周邀請來的seminar講者去廈門的熱點景點觀光,如鼓浪嶼中山路植物園等,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把握與科學家相處交流的機會。總得來說,有許多收穫,治安上,歐洲來的老師曾說中國是他們目前待過最安全的地方;經濟上,感受到景氣好、很繁華之外,有中國的同學說他們的父母現在是拼命賺錢、拼命花錢,還有人言之,希望中國經濟不要泡沫化;科技上,擁有支付寶,出門只消帶手機不用帶錢包,非常方便,然後有淘寶,直接用手機買東西,不需到人擠人到實體店面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學習上,我自身是覺得在書院比較辛苦但卻有扎實的學習,而在長庚,也是如此,但我更多了一層快樂的心,我覺得台灣中國的學生都是勇於追夢的,只是論整體,附帶的是不同的特色。最後,學術上,由於中國目前正在積極發展科研,所以在這領域的經費非常充裕,除了之前聽聞許多學者被挖過去中國的研究機構之後,然後這次廈大有成立書院這樣的機構。並且在書院的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同學,他們說中科大有經費讓他們免費地出國到耶魯加州威斯康辛等的知名大學做暑期研究(summer internship),有需多畢業自中科大的校友之實驗室皆在那些地方。另外,在某次機會下與去牛津博士班的那位同學閒聊,我曾問說為什麼國外有這麼多中國的學生,她回答中國學生比較會達成要求,像是考試等,才能在這極競爭的環境下脫穎而出,但她卻反思希望中國留洋之碩博班學生,優秀是的確,但要去多思考他們執著的科學是否能為這個社會、國家、世界的人類或環境,帶來點甚麼益處,她說這是中國學生以往一直以來在學習中較缺乏的部分。最後,在我自己對科學家的想法上,除了之前在iGEM的經驗中學到要critical thinking,然後在Dr. 周成功的某次演講中學到要logically communication,這次在書院領略到科學家還要能忍受孤單(不是寂寞),以及要有胸襟接受批判。

  結論,以上是敝人的拙作之整理與心得,希望以上之資訊對您有建設性,並啟發您不同的反思,或許以上某些訊息有誤或有偏見,但是不一定要接受我的想法,並懇請給指教。最後,先了解書院的特色,並思考書院的價值,一旦想利用書院賦予的機會,就好好實踐自己的理想,掌握「秘密」的法則而心想事成。同時,也不忘長庚本身所提供的許多好機會,例如許多老師幫忙爭取的許多活動資源,並安排好學程等的要求、把握系上課程的學習。我很幸運在我的生命中有這一趟去中國交換的小旅程,小酌了這趟旅程所熬煮出的酸甜苦辣之心靈雞湯,扭轉既有的刻板印象和新建未曾有過的經歷。我的這篇小短散文之心得不是書,但希望看這篇文章的您能發現文中自有的黃金屋,而獲益匪淺。